本報記者 陳曉林 通訊員 韓建林 編者按:今年10月22日,是中國工農紅軍勝利80周年紀念日。長征,是中國軍事史上曠古未有的一次戰(zhàn)略大轉移,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面對眾多的敵人和數(shù)不清的艱難險阻,發(fā)揚了革命英雄主義和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作風。長征,用鐵的事實證明,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具有戰(zhàn)勝任何困難的無比頑強的生命力,他們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zhàn)勝的。 隨州,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qū),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和豐富的革命遺跡。1934年11月18日至2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的將士們在長征途中,轉戰(zhàn)隨縣北部的小林鎮(zhèn)、淮河鎮(zhèn)、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以及鄰近的河南省桐柏縣。由于種種原因,紅軍長征轉戰(zhàn)鄂豫邊界的這段歷史,在眾多著述之中,主要提及了河南省桐柏縣,而忽略了湖北省隨縣北部地區(qū)。為彌補這一缺憾,本報記者多方收集史料,今日推出特稿,致敬英雄的紅軍將士,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部分領導同志與警衛(wèi)人員合影。前排左起:吳煥先、郭述申、徐海東、戴季英、趙凌波。 小林鎮(zhèn):打擊土豪籌糧餉 1934年11月18日上午,隨縣北部小林集鎮(zhèn)。一支近3000人的紅軍部隊突然造訪,讓這個鄂豫省際邊陲小鎮(zhèn)一下子熱鬧起來。 這支隊伍就是剛剛開始長征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當時他們打出的旗號是 “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紅25軍曾是紅四方面軍的一部分。紅四方面軍主力于1932年秋被迫撤離鄂豫皖蘇區(qū)后,那些犧牲者的遺孤以及留下來的紅軍子弟重新組建了紅25軍。這是一支“童子軍”,就連各團、營、連的領導成員,也多是些20歲上下的毛頭小伙子。軍政委吳煥先、軍長程子華只有20多歲。年紀較大的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副軍長徐海東,也剛剛30出頭。紅25軍戰(zhàn)士雖然平均年齡只有十五六歲,卻有著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戰(zhàn)斗力。 兩天前的11月16日夜晚,紅25軍2984名將士,奉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從軍部所在地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zhèn)何家沖村出發(fā),開始了漫漫萬里長征路。 11月17日,紅軍將士于羅山縣朱堂店以南的羅古寨,擊退敵“豫鄂皖三省追剿隊”第五支隊的進攻,突破敵人封鎖線,當晚趁夜暗從信陽以南的東雙河和柳林之間的王店(今信陽市河區(qū)王家店村)橫穿平漢鐵路,后經青石橋(今信陽市河區(qū)十里橋鄉(xiāng)青石橋村)、黃龍寺(今信陽市河區(qū)董家河鎮(zhèn)黃龍寺村)進入四望山區(qū)。 11月18日上午,出四望山區(qū)進入湖北省北部的紅25軍官兵,已經連續(xù)行軍、作戰(zhàn)30多個小時,亟需吃一口熱飯、喝一口熱水。隨縣小林集鎮(zhèn)正好為將士們提供了臨時休憩環(huán)境。 小林鎮(zhèn)地處鄂豫兩省三縣交界地帶,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商貿活躍。當時集鎮(zhèn)上傳統(tǒng)的“八大行”齊全,大大小小的加工作坊、騾馬店、飯店小吃店等,有上百家。 相對富足的經濟、物質條件,也讓小林集鎮(zhèn)同時成為了紅軍理想的糧餉補給地。紅軍宣傳隊、籌糧隊立即開展工作。宣傳隊散發(fā)、張貼《什么是紅軍》等傳單,宣傳紅軍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子弟兵,打擊土豪劣紳,驅逐帝國主義,沒收地主和土豪劣紳的土地、財產分配給農民、窮人,幫助工農當家做主,建立自己的政權;I糧隊則沿街尋找土豪劣紳,征收糧餉。據(jù)《隨州革命斗爭大事記》,紅25軍在小林鎮(zhèn)征糧籌款開始并不順利,官兵們首先找到鎮(zhèn)上有名的“方氏油坊”老板方吉安,向他宣講紅軍北上抗日的意義,希望他主動拿出錢糧支援紅軍。不料,方吉安并不配合,一味糊弄應付。征糧官兵當即決定,對這位土豪劣紳實施打擊,抄沒了他的家產,并將其中部分財物分給了窮人。抄家行動震懾了街上其他土豪大戶,張建之、張光道等眾多店家老板紛紛出錢出糧,補充了紅軍糧餉。 據(jù)徐海東大將回憶,當紅25軍從東雙河附近橫越平漢鐵路后,立即“向湖北隨、棗前進”,且主要“沿湖北邊境前進,以避開兩省的敵人”。他說,“此時完全行動于敵區(qū)。當時無地圖,地形生疏,則邊走邊調查,邊前進,群眾給予極大援助!备叨瓤隙穗S北群眾對紅軍長征的支持。 太白頂:緊急會議定方向 11月18日下午,稍作休整并得到糧餉補充的紅25軍官兵離開小林鎮(zhèn),繼續(xù)西行。路上,他們擊潰了七里沖、淮河店地主武裝和國民黨鄉(xiāng)公所武裝40余人,于19日凌晨從淮河店進入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經月河店(今桐柏縣月河鎮(zhèn)集鎮(zhèn))、金橋(今桐柏縣月河鎮(zhèn)金橋村),到達山高林密的桐柏山區(qū)。經過田王寨,直抵太白頂。 到鄂豫交界的桐柏山區(qū)建立根據(jù)地,是紅25軍開始長征時首要的和既定的目標。 關于紅25軍的戰(zhàn)略轉移問題,中共鄂豫皖省委早在1934年3月中旬就接到了中共中央批轉的要紅25軍向桐柏山區(qū)戰(zhàn)略轉移的建議。同年6月13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在給鄂豫皖蘇區(qū)的軍事訓令里,也明確提出“應創(chuàng)造一個較強的獨立團,到平漢路西桐柏、隨縣地域去活動”,積極向外線發(fā)展。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召開第14次常委會議,作出了立即率領紅25軍實行戰(zhàn)略轉移的決定,史稱“花山寨會議”;ㄉ秸瘯h還決定,戰(zhàn)略轉移以平漢鐵路以西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qū)和豫西的伏牛山區(qū)為初步目標。 11月19日,在河南省桐柏縣活動的中共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1907-1936,河南唐河人,革命烈士,犧牲時任中共鄂豫邊省委書記)聞訊趕到桐柏山太白頂,與紅25軍首長見面,介紹鄂北豫南桐柏山一帶軍情民情。他認為,桐柏山并不具備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條件,建議紅25軍繼續(xù)轉移。 11月20日,在太白頂上的鄂豫界碑處,中共鄂豫皖省委召開緊急會議,研究紅25軍下一步行動方向。省委認同鄂豫邊工委的意見,認為桐柏山區(qū)戰(zhàn)略縱深小、周邊敵情重,不具備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條件。會議決定,紅25軍繼續(xù)向西北轉移,取道豫西平原,挺進伏牛山區(qū),相機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jù)地。 在太白頂上召開的這次鄂豫皖省委緊急會議,貫徹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出了最有利于紅軍生存、發(fā)展的正確決策。 界牌口:調虎離山攻棗陽 11月21日至22日,紅25軍將士翻越桐柏山,經桐柏山南麓的湖北隨縣解河、新城,抵達界牌口(今湖北省隨縣太白頂風景區(qū)界牌口村)、鴻儀河(今河南省桐柏縣淮源鎮(zhèn)鴻儀河村)一帶。 蔣介石獲悉紅25軍離開鄂豫皖根據(jù)地北上的消息,急令在鄂豫皖蘇區(qū)圍剿的國民黨115師和5支追剿隊共20個團的兵力跟蹤追擊;令駐河南省的龐炳勛40軍、駐湖北省的肖之楚44師,共18個團迎頭堵?lián)簦髨D趁紅25軍孤軍遠行之機,包圍全殲。 為了麻痹敵人,紅25軍采取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策略,由副軍長徐海東親率224團,從界牌口一帶出發(fā)急行軍,向湖北省棗陽縣城進攻。敵人果然中計,國民黨40軍大部、115師、44師和“追剿隊”第三、第四支隊共20個團急匆匆趕往棗陽,妄圖在棗陽決戰(zhàn)。令敵人意想不到的是,紅軍在棗陽僅打了幾槍,就神不知鬼不覺撤退,從棗陽以北的韓崗(今棗陽市太平鎮(zhèn)五里橋村)掉頭東進,并在保安寨沖破敵“追剿隊”第五支隊的攔阻,又在桐柏縣以西之歇馬嶺、栗園一帶擊退敵“追剿隊”第二支隊的進攻。由熟悉當?shù)厍闆r的中共鄂豫邊工委書記張星江和地下交通員擔任向導,紅軍繞道桐柏縣平氏鎮(zhèn),泌陽縣城東,乘虛北上,跳出了敵人的追堵合圍。之后,紅25軍將士經過獨樹鎮(zhèn)戰(zhàn)斗、庾家河戰(zhàn)斗等系列英勇頑強的戰(zhàn)斗,沖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沉重打擊了敵人,壯大了紅軍隊伍,開創(chuàng)了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 1935年9月16日,紅25軍在陜北延川縣永坪鎮(zhèn)與劉志丹率領的紅26、27軍會師,勝利地完成了長征。作為紅軍長征中到達陜北的第一支隊伍,紅25軍對于粉碎敵人的“圍剿”、鞏固和發(fā)展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yōu)橛狱h中央和中央紅軍北上,準備了可靠的落腳地點,也為黨中央最終把革命大本營放在陜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毛澤東同志曾稱贊紅25軍的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紅25軍在長征時創(chuàng)造的五大奇跡 第一,最早到達陜北的紅軍隊伍。在三大主力先后長征之后,紅25軍在徐寶珊、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首長帶領下,于1934年11月開始長征,轉戰(zhàn)5000余公里,于1935年9月就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僅用了1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勝利大轉移,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落腳陜北打下堅實基礎。據(jù)統(tǒng)計,從紅25軍走出了大將徐海東和上將劉震、韓先楚、劉華清、王誠漢等97位共和國將軍,所以紅25軍有“長征先鋒,百將之師”的美譽。 第二,唯一一支在長征中人數(shù)不降反增的紅軍隊伍。紅軍經過長征之后,三大主力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三大紅軍主力出征開始時有近20萬人,到達陜北之后僅剩下3萬人;而紅25軍從長征時的2980余人,到達陜北時竟然達到了3400人,而且還有一支部隊——紅74師留在長征途中建立革命根據(jù)地,人數(shù)2000多人。也就是說紅25軍從開始時的2980多人發(fā)展到總人數(shù)為5000多人,接近長征開始時的2倍,既完成了勝利大轉移,又發(fā)展了隊伍。 第三,唯一一支在長征途中成功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隊伍。紅25軍在長征的同時,創(chuàng)建了鄂豫陜革命根據(jù)地,根據(jù)地的人口超過50萬,一直比較穩(wěn)定。在紅25軍主力繼續(xù)長征之后,留下來的紅74師發(fā)展壯大了革命根據(jù)地,擴大了紅軍在老百姓中的影響,根據(jù)地紅軍人數(shù)超過2000人,為下階段的革命提供了骨干力量。 第四,長征中裝備最好的紅軍隊伍。紅25軍在長征過程中由弱到強,以少勝多,越打越強,裝備越來越好,發(fā)展到最后每個班都配有機槍,且彈藥充足,吃掉過國民黨成師、成旅的部隊,讓國民黨部隊還以為是紅軍的真正主力。紅25軍首長徐海東成為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釘,懸賞金額與毛澤東、朱德并列,高達25萬大洋。 第五,長征途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的隊伍。長征途中,紅軍三大主力都曾打過敗仗。然而,紅25軍在長征途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不但是成師、成旅地消滅國民黨主力部隊,而且出秦嶺、威逼西安,占領天水,震驚南京政府。當然,沒有吃過敗仗不等于沒有重大犧牲。紅25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積勞病逝;軍政委吳煥先英勇犧牲;正、副軍長程子華、徐海東負重傷。軍主要首長出現(xiàn)犧牲情況,在幾支參加長征的紅軍隊伍中,只有紅25軍。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史4:紅25軍征戰(zhàn)記》(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歷史的驚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回憶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長征》(徐海東)、《第三十九軍司令部訪問徐海東大將的記錄稿》(1957年4月)、《長征先鋒、百將之師——紅25軍的長征歷史及相關故事》(安徽省金寨縣黨史縣志檔案局 胡遵遠搜集整理)、《在桐柏山區(qū)的歲月》(河南法制報2014年12月16日)、《隨州革命斗爭大事記1842-1949》(中共隨州市委黨史資料征編委員會編1984年版)、《隨州志》(1988年版)、《韓本清生前關于紅25軍長征轉戰(zhàn)桐柏山區(qū)的講述》(韓建林)。 |

隨州新聞網(wǎng)| 報社簡介| 數(shù)字報| 免責條款| 幫助中心
主管: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隨州日報社
鄂ICP備11004182號-2 | 鄂網(wǎng)備421201 | 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AVSP:鄂備2018021號 | 鄂公網(wǎng)安備 42130202003119號
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hnzyi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
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0722-3319535、新聞爆料熱線:0722-3319535、廣告服務電話:0722-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劉先生)、故障咨詢QQ:6256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