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章政 特約記者 江開軍 通訊員 聶崢
近日,央視《鄉村振興中國行》節目走進隨縣高城鎮,將鏡頭對準當地特色道地中藥材產業。其中,被《隨州志》記載為“體長肥碩、頭呈橙紅”的金頭蜈蚣尤為搶眼。作為常用動物類中藥材,金頭蜈蚣雖屬“五毒”之首,卻渾身是寶,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等功效,而全國70%的野生蜈蚣均產自隨州,讓高城鎮“中藥材特色小鎮”的美譽實至名歸。


依托金頭蜈蚣的卓越品質,當地企業敲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2009年,隨縣鴻發土特產有限責任公司開啟專項出口,憑借道地優勢吸引韓國客商直接合作,當年出口量達500萬條;2012年,鴻發公司金頭蜈蚣出口量躍升至2000萬條,并逐步拓展品種與市場。
如今,鴻發公司在海外設廠建倉,形成“國內加工、海外銷售”的高效模式,2023年更創下4500萬美元的金頭蜈蚣出口銷售額,成為隨州最大中藥材出口企業,獲評湖北省中藥材出口“單打冠軍”。
不足5公里外的三元土特產有限公司,同樣以中藥材出口見長。負責人龔大友自20世紀90年代投身行業,2003年開展外貿,如今經營上百個品種,產品主力銷往韓國。
走進三元公司,成堆竹竿引人好奇,答案藏在分揀車間:每條蜈蚣腹部緊貼細竹片,密密麻麻的腳將其緊緊抱住!斑@樣曬干不會斷,能減少分揀、運輸損耗!饼彺笥呀忉尩馈
車間內,工人按長度分揀蜈蚣,9至17公分為常見規格,超過17公分即為上品,分揀后捆成每捆100條的小捆,以精細工藝保障藥材品相。
金頭蜈蚣產業不僅創造經濟效益,更讓村民實現就近增收。三元公司分揀工宮世平是車間“快手”:“我一小時能分揀3000根,按今年1.5元每條的價格,一小時就能產生4500元效益。”她笑著說,“在車間分揀蜈蚣一個月掙四千多,活兒不累,美得很。”
每年清明節后至7月,夜間“照蜈蚣”(抓蜈蚣)是當地另一增收場景。因蜈蚣晝伏夜出,村民趁夜色上山捕捉,讓這一特色勞作成為當地特色增收方式。
2024年7月,“隨州金頭蜈蚣”和“隨州野菊花”被收錄進“全國極境本草”名錄,該名錄共收錄全國300多個極境本草產地品種。近年來,隨縣高城鎮聚焦中藥材優勢產業,充分利用坡崗地、河灘地擴大種植面積,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專業合作社跟進、小農戶參與”的“雁陣”發展格局。目前,當地已發展中藥材種植基地52處,擁有出口加工龍頭企業2家、新增培育加工企業2家、專業合作社7家,中藥材產業年產值達3.5億元。
2018年以來,隨州市先后出臺《隨州市中藥產業發展獎勵管理辦法》等4項扶持政策。當前,全市人工種植中藥材面積約7萬畝,有神隨生物科技、三元土特產、鴻發土特產、金鴻發藥業、綠盛銘現代農業等22家中藥材種養、加工、營銷企業,規模種植37味中藥材,其中集中連片種植面積超千畝的有10多種。約有300個農村合作社、近萬人從事道地中藥材的收購經營活動,聯農帶農作用顯著。據統計,全市共有出口業績企業10家,出口產品種類70余種,90%的貨物出口到韓國、泰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2024年全市中藥材出口1.85億元,同比增長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