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訊(通訊員占東升、楊曉曼)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成果納入國土變更調查是推動自然資源管理數據“一張圖”、支撐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曾都區通過“五個到位”深入推動數據融合工作,被成功列入該項目全省十三個試點地區之一,為全省提供了可借鑒的“曾都經驗”。
組織領導到位,構建協同推進新格局。針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成果與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庫存在的“數據壁壘”“標準不一”“更新不同步”等痛點,曾都區率先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技術支撐”的工作機制。成立由區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試點工作專班,統籌自然資源和規劃、農業農村、財政等部門力量,明確全流程職責。通過梳理歷年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數據、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累計清洗冗余數據3000余條,解決權屬界線沖突、地類認定不一致等問題200余處,形成統一的數據庫標準規范,為數據融合奠定堅實基礎。
機制創新到位,開創動態管理新局面。創新建立“雙軌并行、三級聯審”的更新機制。一方面實行“日常即時更新”,建立“基層所收件-登記中心審核-技術單位同步入庫”的全鏈條管理流程,確!白儎右蛔凇⒏乱蛔凇;另一方面開展“年度全面核查”,依托國土變更調查窗口期組織回頭看。在府河鎮段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編鐘大道等項目征地過程中,通過該機制在一周內完成11宗集體土地權屬更新,保障了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質量管控到位,打造規范登記新標桿。構建“三查三核”質量管控體系,即技術單位初查、鄉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復查、區不動產登記中心核查的“三查”機制,以及圖形、屬性、檔案“三核”標準。針對歷史遺留問題,建立“一問題一方案”的銷號管理制度,累計修正數據問題26處。創新“1+3+X”權屬爭議調解模式,即以村組調解為基礎,鄉鎮司法所、自然資源所、村委會三方聯動,多部門協同配合,成功化解權屬爭議3起,確權登記合規率達100%。
技術支撐到位,注入高效服務新動能。通過磷選確定了一家省級事業單位作為技術支撐單位,提供數據審查、權屬調查、資料填報、登記入庫的全方位技術服務,大大提升了確權登記效率。探索建立“一碼管地”機制,關聯審批、征收、登記全流程,實現業務協同零時差。建立“地籍圖+影像圖”雙底圖管理模式,為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奠定數據基礎。
融合應用到位,賦能管理服務全鏈條。將登記成果作為法定依據,直接應用于土地征收、用地審批、調查監測等核心業務。在沿河大道北延線建設項目用地報批中,通過數據套合快速鎖定5宗地權屬問題,并及時將權屬情況推送至所涉單位核定后申報更新,有效保護了產權人的合法權益。向相關部門共享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成果702宗,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提供數據支撐。積極探索成果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等新領域的應用,已累計服務鄉村振興項目三個。
目前,試點已完成全區209個行政村、社區的集體土地數據融合,覆蓋土地面積1425平方公里,初步實現“一鍵查詢權屬信息、一圖展示地類變化”。據悉,全部工作完成后將實現三個預期效果:一是實現數據的高效融合共享,提升自然資源數據的應用價值,為土地資源管理、生態保護修復、鄉村振興等工作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二是減少部門間的數據重復采集和矛盾沖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三是促進自然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精準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下一步,曾都區將按照成果融合工作要求,科學安排工作時序,嚴控數據成果質量,形成數據融合成果。確保成果如期通過省級試點驗收。深入推動數據融合從“單點突破”轉向全面拓展,為全省提供可借鑒的“曾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