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訊(特約記者程淇、通訊員周春曉、左丹蕾)“感謝法庭調解,幫我挽回了損失!苯,廣水市人民法院蔡河法庭成功調解一起因風電項目建設引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企業的重點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此前,蔡河鎮村民張某因承包地被風電項目征用未獲補償向法庭求助。2020年,張某與蔡河鎮村民程某簽訂《山林承包合同》,張某承租程某林地,對低產林地進行填土改造,用于種植桑樹和珍珠花。2024年,某新能源公司在風電項目建設過程中,需在張某填土位置進行附屬物基礎建設,村委會收到補償款后,未考慮林地出租情況,直接將補償款分配給程某,張某未得到任何補償。張某認為,征地占用了其填土位置,導致承包地減少,影響未來收益。
張某多次協商無果后,將該公司及程某訴至法院,要求支付林地補償款并賠償損失共計8.2萬元。承辦法官了解情況后,及時安慰疏導當事人情緒,第一時間赴現場調查,確認林地權屬、承包關系、土地改造及風電項目用地等情況。成立調解專班,明確“既要保護村民權益,也要保障企業重點項目推進”的化解思路,聯合召開多次協調會議,迅速查明了解糾紛癥結,統籌各方利益訴求。
調解過程中,法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各方解釋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耐心傾聽當事人想法。引導張某理性維權,換位思考,理解新能源項目的社會效益,同時向被告細致耐心地釋理說法,告知承租方租用林地確實有付出,受益人應給予補償。通過多輪背對背調解、多次召開聯席協調會,最終促成突破性進展,各方達成一致,握手言和。
近年來,廣水法院始終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深化“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聚焦農村土地、新能源項目等糾紛多發領域,通過前端化解、多元共治,為轄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既避免企業陷入訴訟泥潭,也維護村民合法權益,在行政協調與司法調解的優勢互補下,將矛盾化解在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