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日報訊(通訊員曾瑞鴻、秦艷紅)近年來,廣水市以智慧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托管壯主體、拓展功能優服務”創新路徑,構建起一套覆蓋政府、村社、商戶、農業經營主體等多方資源的數字化監管新機制。
2024年,廣水市擇優遴選48個社會化服務組織納入智慧平臺監管,高效完成618萬元財政補貼資金的精準投放,服務小農戶6萬余戶次、覆蓋耕地8.5萬畝。
耘驥農業服務有限公司位于廣水市馬坪鎮,這家總投資460萬元的經營主體,通過智慧平臺實現了對20余萬畝次托管耕地的全流程監管。100余臺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機實時上傳作業軌跡,烘干中心6組設備的日烘干數據同步接入平臺,農資倉庫的進出庫記錄與農戶需求精準匹配。平臺通過“北斗+農機”技術,破解了“有機無活做、有活無機做”的資源錯配難題,將托管服務各環節納入數字化監管,實現從耕整地到收割的作業面積、質量、補貼發放“云端留痕”。
此外,智慧平臺對耘驥公司服務的撂荒地、“非糧化”地塊實施動態監測。通過衛星遙感比對托管前后種植變化,確保484.05萬元糧食補貼、112.13萬元油料補貼精準兌付到實際種糧地塊。數據顯示,該公司托管區域的農戶糧食銷售收入平均增長15%,平臺監管的農機作業效率提升直接帶動1萬多個農村勞動力轉移。
“平臺監測到油菜基地出現干旱預警時,自動觸發節水灌溉調度指令!睆V水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智慧平臺突破了傳統“事后審計”監管模式,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土壤墑情、病蟲害預警等數據,將監管前置到生產環節,減少災害損失,保證油料作物補貼資金產生實效。
下一步,廣水市將持續推廣智慧化社會服務體系經驗,從“管主體”到“管鏈條”、從“管資金”到“管效能”,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監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