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令如山!我走了!”父親翻身上馬,回頭告別母親,然后揮鞭而去……
這是趙基梅烈士的女兒趙林英回憶父親即將再次出征前和母親告別的情景。
母親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沒有想到這一去竟然成了永別。
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一
趙基梅,1909年出生,祖籍湖北紅安,生于麻城市乘馬崗朱家坳村。黃麻起義后于1928年參加赤衛隊。1929年加入紅四方面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轉戰鄂豫皖,參加四次反“圍剿”,1932年撤離大別山西征開辟川陜蘇區。1933年冬參加反“六路圍攻”。1935年參加嘉陵江戰役,旋即長征,迎接紅一方面軍并會師。1936年9月到達甘南,轉戰晉冀魯豫皖抗日戰場。1938年率領一個連開赴晉東南組建八路軍129師獨立游擊“趙譚支隊”,投身晉冀豫邊區組建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挺進魯西南平息暴亂,擴展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秋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參加隴海路、魯西南等系列戰役,1947年8月奉命挺進大別山,任中原野戰軍12縱隊兼江漢軍區司令員。后因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胃炎,于12月27日在三里崗尚家店火石沖病逝,享年38歲。
趙基梅烈士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一生中,英勇豪邁地完成了從雇農到將軍的光輝歷程。他去世的消息傳出,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鄂豫皖中央局、鄂豫皖軍區為趙基梅發出訃告和唁電,高度評價了趙基梅戰斗的一生,并號召廣大軍民,繼承他的遺志,學習他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和忠勇樸實、艱苦奮斗的高尚品質。中共中央專發唁電稱他的去世“實屬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一大損失”。
二
趙基梅女兒趙林英,1945年初出生于太行山區河南林縣戰地。當時,趙基梅趙克夫婦為了紀念在林縣的那場艱苦的戰斗經歷,便起名“林英”。戰爭年代出生的林英,在苦難中成長。當時部隊要突圍,后勤要轉移,趙克又得了產后風。馬夫“老潘”用裝飼料的大籮筐挑著小林英跨過3個敵占區,穿過3道封鎖線,安全趟過渭河。
為了給饑餓的小林英找點吃的,“老潘”一到駐地便四處尋找有羊羔的母羊,討點羊奶。解放后,趙林英也四處尋找給了她慈父般溫暖的“老潘”,可尋了半生卻始終沒有找到一點信息。
“我的潘伯,你是不是也犧牲在戰場了?”
父親趙基梅在年幼的趙林英印象中是模糊而又清晰的。模糊是因為自趙林英出生后就沒有和父親見上幾次面;清晰是因為她從母親講的故事中知道父親南征北戰打過很多勝仗。
1940年6月,在濮陽西南桑村集,部隊遭日寇35師團和騎兵第四旅團8000余人合擊。趙基梅親率旅直屬隊牽制敵人,掩護部隊和地方機關轉移。敵機低空轟炸掃射,子彈雨點般散落,對面的坦克從幾十米外直沖過來,萬分危急。趙基梅挺在前沿陣地,指揮戰士用集束手榴彈擊退敵坦克,并抱起機槍猛掃,激戰兩個多小時終于打退敵人的反復進攻,掩護隊伍突出重圍。
“這些描述就像電影里的神勇英雄,他就是我的父親嗎?那時我還沒有出生呢!蹦暧椎内w林英對戰爭的殘酷程度沒有什么概念,但父親在戰斗中的勇猛形象在她心中成了永恒。
趙基梅在1940年5月轉戰魯西南地區后,與山東省陽谷縣女戰士趙克相識結為夫妻。
趙克就是趙林英的母親。
姥姥后來對趙林英講:“你父親來家里看望我,騎的高頭大馬,人卻是很溫和的,沒有一點當官的架子,對我可好呢……”
三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忠魂昭日月,英雄歸故鄉。
趙林英再次接到父親的消息卻是噩耗:父親病逝!
“母親把面容埋進我的衣襟失聲痛哭,那時我才兩歲,她肚子里還懷著我的弟弟!
“后來,母親隨隊伍一路南下征戰,直至貴州。哪里需要,即是歸鄉。莽莽河山,滿目瘡痍,剿匪安民,扎根建設,養育兒女,半生無眠!
趙林英講,母親隨部隊南下即將離開湖北時,首長李先念捎信來想看看她們姐弟倆。見了面,母親提了一個要求,找到父親的墳墓看一眼。首長說:“剛解放,土匪還不少,等天下太平了一定要去找到!”
這一等就是十九年。
趙林英母親臨終的遺愿就是:找到父親,找到老家,找到根!
父親!老家!根!在趙林英腦海里沒有一點印象!八L啥樣?到哪兒去找?有誰記得他?又還有誰知曉他的葬所呢?”
1966年10月,趙林英和弟弟趙小平找到湖北省軍區首長徐再先請求幫忙尋找父親墓葬。首長通過各方面反饋的信息確定,趙基梅烈士的安葬點在隨縣三里崗鎮。
趙林英姐弟倆風塵仆仆趕到三里崗鎮,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并安排人員協助尋找。當年因為保密原因人們只知道在尚家店火石沖犧牲了一位解放軍司令員,但墓地埋葬的具體位置不清楚。工作人員翻山越嶺找了好幾天也沒有結果,后來終于訪到一位當年知情的老人,在老人的指引下,他們找到了墓地的準確位置。挖開堆土,里面出現一塊石碑,上書“趙基梅同志之墓”。
烈士的墓地終于找到了。“父親!女兒向您報到!”
“父親,您是啥模樣?我千百次猜想,連您的影兒也得不到。”
“父親,女兒還想問:你冥想過我和弟弟的模樣嗎?有沒有喚過我們的乳名……”
“父親,我只猜測母親那堅硬的脊梁也許隨了您的背影吧。我和弟弟扯著母親的衣襟,不怕戰火紛飛,不怕風雨飄搖,挺直腰板,不曾懈怠,哪里需要奔哪里,盡心奉獻國家和人民。今天,可以告慰您了!”
青山不語,松柏肅立。想必父親聽見了?
趙林英姐弟倆在墓前樹起了石碑。良久,他們跪別父親,手捧一把墳土帶回給母親。
四
三里崗鎮位于隨州市西南部,大洪山北麓,是隨州、京山、鐘祥三市的接合部。境內交通便利,群山起伏,物產豐富,自古以來是一個交通要道,更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谷諔馉幒透锩鼞馉帟r期,元寶寨爭奪戰、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劉店自衛戰、江漢軍區新寨殲滅戰、新四軍陳家大灣被服廠保衛戰等戰斗就發生在這里。許多革命先烈英勇戰斗,最終長眠于此。
青山處處英雄冢,紅色基因代代傳。
為紀念在三里崗犧牲的革命烈士,1967年4月,原三里崗區人民政府在佛爺嶺修建烈士陵園,先后將分散在鎮區內趙基梅、華夫、張指導員、劉天聰、吳江秋等五位烈士的墳墓遷進陵園。
73歲的原生產隊長汪呈祥老人自覺擔當了守墓人,他對當年修建烈士陵園的情景歷歷在目:村民自發從兩公里外的河灘肩挑背扛運來砂石,一鋤一鍬平整場地,如今這里松柏成林,環境優美。每年清明時節村民和村干部都會來祭掃烈士墓,學校組織師生徒步4公里到此祭拜先烈。
自2009年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成立以來,三里崗鎮紅色遺址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人們對烈士的尊崇意識進一步提高。如今這里已經成為黨員干部和中小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除了本地干部群眾在清明、公祭日等節日祭掃外,隨縣縣直單位和其他單位還經常組織黨員干部到此開展紅色主題教育。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土地,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每到一處,每聽一次,都是對黨員干部和青少年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
自從找到父親趙基梅的安葬地以后,數十年來,趙林英帶著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一次又一次遠赴千里,來到這里祭奠父親,她和這里的鄉親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024年9月29日,隨縣人民政府邀請趙林英和家人參加隨縣烈士紀念活動。紀念日前夕,趙林英和家人們又一次來到父親墓前敬獻鮮花,鞠躬告慰。聊起父親話題時趙林英曾幾度紅了眼眶。“每次來到這里,我都感動不已,為這片黃土下的英魂,為這悠悠尚存的記憶,也為幾十年來守護墓地的三里崗鄉親們!狈謩e時,趙林英和家人請汪呈祥、汪呈富等幾個鄉親合影留念,這一次次珍貴的影像留存就是雙方情誼最好的見證。
五
趙基梅一家兄弟三人都參加了革命。大哥趙基松,參加了黃麻起義,后在反動派清剿中遭槍殺,頭顱被割示眾。住房被一把火燒光。二哥趙基柏和趙基梅被迫外逃參加紅軍,躲避敵人追捕。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趙基柏參加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手指凍掉,在作戰中腿部負傷致殘,最后和部隊失散,九死一生乞討回鄉,后來被組織上評為革命傷殘軍人。趙家四十八口,遺孤寥寥。
趙基松、趙基柏、趙基梅三兄弟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被譽為“革命歲寒三友”。趙基梅故里麻城市乘馬崗鎮石河村為紀念趙基梅兄弟的豐功偉績,在磨盤山山頂修建了“梅笑亭”。
亭上有一副對聯:“三友凌寒抒壯志,一門含笑證丹心”,正是趙氏三兄弟革命精神的真實寫照。
豪氣貫長虹,碧血潤青史。在挾雷裹電的抗日戰爭中,在金戈鐵馬的解放戰爭里,趙基梅身經百戰、斬將搴旗、威懾敵膽、戰功赫赫。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是這些革命先烈用鮮血譜寫了革命雄曲,用鮮血染紅了五星紅旗,用鮮血澆灌了幸福之花,是他們用堅挺的脊梁推動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走向復興之路……
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永載史冊!
趙基梅將軍英名千古!
【作者系隨縣三里崗鎮黨群服務中心(退役軍人服務站)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