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楠
湖北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扎實推進科創引領戰略,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边@一重要部署,為湖北省內各市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核心方向。對于隨州而言,響應全會號召,將科創引領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既是激活創新動能、提升發展質效的必然選擇,更是在新質生產力加速崛起的時代浪潮中搶占先機的戰略之舉。隨州唯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擎,主動融入新質生產力培育浪潮,才能在區域競爭中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為湖北建設全國性科技創新高地貢獻隨州力量。
一、堅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筑牢科創發展根基
堅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是隨州筑牢科創發展根基、激活高質量發展動能的戰略之舉。
一是強化高水平科研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對接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平臺布局,爭取在隨州市落地一批科創研發機構、創新中心、企業科研部門等一體化發展的科技創新平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同時,鼓勵市內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深入開展協同科研、融合科研,不斷提升高端科研平臺的功能與水平。例如,支持本地高校與新能源企業聯合成立新能源技術研究院,針對電池儲能、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開展協同攻關,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加強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支持。立足隨州專汽及零部件、風機、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針對性降低民營企業在前沿性、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究中的研發成本與技術風險。如,對風機行業的節能降噪、智能控制技術研發等項目,給予一定研發費用補貼,并推行“科技創新險”全覆蓋,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推動科技資源向民營企業和基礎研究傾斜,設立民營企業創新專項基金,重點支持行業龍頭開展基礎材料、核心部件等“卡脖子”技術研究。建立“科研院所+民營企業”協同創新機制,促成武漢高校與隨州企業共建研究院、實驗室,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構建以民營企業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民營企業在創新決策、投入、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支持裕國菇業、齊星等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主導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參與技術攻關。實施“民企創新領航計劃”,對成功轉化科技成果并形成規;a的企業,給予獎勵,讓民營企業成為科創引領戰略的主力軍。
三是完善科技人才體系。要不斷完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平臺和通道,不斷擴大科技人才規模,提高綜合素質;加大對科技人才、優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創人才和團隊的持續性激勵力度,提升相關待遇和發展空間;加強同各領域科創研發的交流與合作,打破學科壁壘和地域局限。
四是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隨州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中,緊密圍繞地方產業特色,全方位完善相關機制,加速創新成果落地生根。隨州市積極響應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推動地方立法與政策協同,制定涵蓋專利、商標、著作權等多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細則,針對隨州特色產業如專用汽車、風機制造等,重點打擊侵權行為。強化科技中介平臺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科技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技術評估、交易代理、法律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同時,依托“互聯網+”打造線上技術交易市場,整合全省乃至全國的科技成果資源,實現供需信息實時共享,有效改善科技成果轉化中供需匹配不暢與信息不對稱難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隨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科技動能。
二、深化關鍵性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隨州要立足產業發展實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為科創引領高質量發展筑牢制度根基。
一是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以統一市場、平等交換為導向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出“標準地+承諾制”供地模式,深化科技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數據要素流通機制,在專用汽車產業集群開展數據確權試點,推動龍頭企業實現生產數據共享融通,帶動產業鏈協同效率。同時,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推出便利化措施,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為科創產業發展提供優質要素保障。
二是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供給。隨州立足鄂北門戶區位優勢,以破除區域協同壁壘為突破口,構建與周邊地區聯動發展、互利共贏的新格局,為科創資源流動和產業協同賦能。隨州主動對接武漢都市圈、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戰略,建立跨區域協調議事機制。促進要素有序流動方面,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流動、高效集聚、優化配置。以市場化改革為抓手,推行“跨區域通辦”政務服務模式,與周邊城市實現涉企服務事項異地辦理。實施“企業家權益保護專項行動”,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兌現平臺,為跨區域經營企業落實惠企資金。
三、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拓展科創發展空間
隨州立足自身產業基礎與科創潛力,將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科創引領戰略的重要突破口,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與產業形態持續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一是提前瞻謀劃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隨州應立足“專汽+應急”、風機、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根基,緊扣區域資源稟賦與發展定位,結合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需求,分階段明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構建“梯次推進、動態調整”的培育體系。近期聚焦新能源專用汽車、智能風機裝備、香菇精深加工等技術落地性強、市場空間廣的新興領域,加速技術轉化與產能釋放;中遠期瞄準氫能裝備、生物育種、數字文旅等前沿方向,布局前瞻性研發與場景培育,通過“近期固基、遠期拓新”的梯次布局,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動態優化資源配置與政策支持,推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從“規劃圖”穩步轉化為“實景畫”,為科創引領高質量發展筑牢產業支撐。
二是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聚焦隨州特色產業升級需求,集中優質資源攻堅關鍵技術,以科技突破驅動產業質效提升,筑牢科創引領發展的核心支撐。在關鍵技術研發上精準發力,針對新能源專用汽車、智能風機等重點領域,設立“揭榜掛帥”項目庫,每年安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聯合科研機構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強化政府引導與服務保障,實施“科創企業培育工程”,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減免等政策傾斜。建設“科創飛地”,在武漢光谷設立隨州科創中心,吸引高校團隊入駐開展前置研發,推動風機降噪、香菇良種培育等技術成果在隨州轉化落地,加速前沿技術產業化進程,讓科技創新成為驅動隨州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三是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把握企業數字化轉型趨勢,立足隨州產業實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如,以隨縣香菇產業為試點,構建“智慧菇業”數字化管理體系。搭建香菇產業大數據平臺,整合種植基地的溫濕度、光照等實時監測數據,通過智能算法分析研判生長態勢,為種植戶提供精準化培育建議,提升畝產穩定性。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從菌種培育到市場銷售的全鏈條溯源,配套開發“隨縣香菇”電商平臺,幫助企業精準把握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種植計劃與營銷策略。此外,推行“數字賦能專項行動”,設立數字化轉型資金,支持市內重點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培育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完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低成本的云服務與數據分析工具,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共享,形成“數據驅動生產、生產反哺數據”的良性循環,加速產業向智能化、柔性化、服務化轉型,讓數字技術成為激活隨州產業發展的“關鍵變量”。
。ㄗ髡呦抵泄搽S州市委黨校副教授)